洛陽城中一共有三個大集市,其中最大的便是南市,麵積大約有四個普通裏坊那麽大,其中聚集了各式商行百多種,鋪戶幾千家,大小商販更是不計其數。每天從早到晚,南市中都是人頭濟濟、摩肩接踵,那熱鬧興旺的景象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洛陽是大周的都城,因而集市中川流不息的人群裏,除了漢人之外,還有許多來自各地的異域人士,這些人樣貌打扮奇特、舉止行動異於普通百姓,說起話來怪腔怪調的更是有趣,不過洛陽的百姓們見多識廣,可不會對他們另眼相看的。這些異邦人士在集市中往往以各自的族群相區分,在某一塊固定的區域內聚集,用極具特色的商品來招攬眼界頗高、而又喜好新奇事物的神都百姓們。同時,他們自己也在這個聚集地中互通信息,老鄉們彼此相攜共助。
此刻,梅迎春就意興闌珊地走在南市中突厥商販聚集的區域裏,滿眼都是同族人的麵貌和裝扮,滿耳也都是熟悉的突厥語言,恍惚之中,竟以為是置身於蔥嶺之外的突厥“巴紮”。有唐以來,突厥與中原的交流就廣泛且深入,突厥商人在中原做的買賣也是五花八門,但是其中最有名氣的卻是兩樣十分特殊的產品:馬和奴隸。說起突厥馬,世人皆知那是馬中最優秀的品種。有書載:“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合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一匹上好的突厥馬,可價值千金,所以不少突厥人都在中原以販馬為生。至於突厥奴隸,則大多來自於各次戰役中的俘虜。因突厥人吃苦耐勞,尤其擅長養馬馴馬,很多中原貴族富豪,便買下這些突厥俘虜作為家奴,久而久之,擁有突厥奴隸成了大周顯貴們的時髦,突厥奴隸的買賣也漸漸成了氣候。
這兩類商品匯集在一處,在突厥“大巴紮”中形成了非常奇特的景象。隔三差五地便是一堆人聚攏在一起,圍起來的圈子裏要不是幾匹神采飛揚的高頭大馬,要不就是若幹垂頭喪氣的男奴女奴,相馬的和挑人的,各自都忙得不亦樂乎。這種情形其實在塞外也不少見,梅迎春見怪不怪,隻是一路悠閑地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