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根據目擊者的描繪,警局將凶手的模樣繪出了素描肖像。本來到了這裏,接下來的工作應該會很好做,畢竟城市雖然不小,但拿著肖像去尋找符合條件的流浪漢,理論上是不難的。
趙明記得自己當時是這樣說的,“考慮到凶手還知道不留下指紋這一事實,這名凶手或許是流浪漢,可他極有可能擁有正常思維,也就是說,遇到警察,他會躲會跑。”
“並且,基於凶手作案的殘忍程度,負責尋找的警員務必注意自身安全,不可貿然靠近凶手。”
趙明清楚記得自己說過那樣的話,可是他又怎麽可能想到……
應該說沒人預料的到,整座城市的搜尋工作,整整持續了七天。卻根本沒有人找到本應該很容易找到的那種流浪漢。
刑警支隊的希望漸漸破滅,趙明不得不開始考慮一個問題,他盯著那張素描肖像,無聲的問自己,“打扮的像流浪漢,是否就真的是流浪漢?這樣的裝扮會不會隻是一種偽裝?”
趙明不願意接受這種想法,因為假設流浪漢的裝扮是偽裝,那麽那名凶手隻怕就得是智商奇高,心理變態的殺人魔了。
所以當時他決定暫且先按照凶手就是一名流浪漢的思路查下去。
流浪漢也是人,如果凶手沒有失去理智,那他知道刑警在滿城市搜尋他的話,他就會躲。而且他們躲得地方稀奇古怪,城市下水道便是其中一重要場所。
一旦凶手躲進下水道裏短時間內不出來,警局要想找到他,光靠警局自身力量,那就幾乎不可能。
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包括上級領導給予的破案壓力越來越大。一時間感覺所有人都在逼著趙明他們破案。
逼不得已之下,趙明隻得采取最後一個方法,設置懸賞,借助媒體的力量將凶手的素描畫像傳播出去。當然,傳播的時候,使用的是嫌疑人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