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破案有時候其實就像是地殼運動,前期所有的努力也許毫無斬獲,但積蓄起來的能量和運氣不容小覷,指不準就在某一刻如火山噴發般的爆發出來。
就當李光智和輪子在醫院等待盧勝東情緒穩定的那短短時刻裏,又一條重要線索浮現在了專案組的眼前。
事情的是這樣,永安街道下屬的馬溝村,有一家機械零件加工的小作坊。老板張海生是個相貌普通的中年男人。半年前他接到了一個生產螺紋套筒的訂單,於是買了兩台螺紋鉸絲機租了一個農家院子進行生產活動。客戶要求必須將兩個套筒擰合在一起成為一組產品,才能交貨,於是張海生就雇傭了20多個人臨時工手工完成最後這道工序。為了節省成本這20多個臨時工大都未成年。被人舉報之後,工商局去抄了個底。不查不知道,一調查才發現,那些童工中有不少竟然是來自本市的一個孤兒院,都是由一個叫阿四的人帶來的。這看似和案子無關,其實不然。張海生開始害怕聘用童工的事情暴露,所以隱瞞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事發後,為了將功補過才交代了這個信息,阿四曾經給他介紹過一個修機工,不是別人,正是專案組請求各單位協查的郝誌梓。
李光智和輪子花了十五分鍾就趕到了永安街道派出所。可能是先前被訓斥過的原因,張海生現在看起來有點恍惚,蓬著頭,一臉無辜乞憐的神情,“不怎麽說話,手上技術了得,就是人有點死板,即使換了螺絲釘也要拿出草稿紙,利用公式計算半天。”張海生顫顫巍巍的交代著。
寥寥幾句描述,李光智第一反應,他說的這個人就是郝誌梓。他拿出照片,擺到張海生的麵前,“是他嗎?”
張海生看了一眼,頗為肯定的回答道,“沒錯,就是他。”
“他什麽時候來你廠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