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痛苦收集者

第六章

國棉三廠位於城北,從大轉盤左轉,然後直走五百米就到了廠門口。這座國營的棉紡廠,差不多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曆史。其宏偉的門頭,證明它曾經輝煌一時,但門頭上剝落的油漆,又暗示著它這幾年入不敷出的窘境。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本市並不罕見。計劃經濟下的國棉一到七廠,確實為那個年代的經濟,提供過保駕護航的作用。可隨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轉型、產業調整,加之原本的官僚主義,效率低下等各種問題的困擾,昔日的輝煌早就沉入了曆史的河流,取而代之的是下崗,停產等一係列難以解決的尷尬。

國棉三廠大概是諸多兄弟單位中,處境最不妙的一家。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廠區被廢棄,僅有三個車間還在勉強運轉,留下的職工不超200名,他們聚集在廠區的東側。停產和生產區中間有一排柵欄隔著。

之所以隔開,是因為前幾年的時候,有個香港的商家曾經看中過這片地皮,準備開發建一個大型的商場,可是後來不知道什麽原因停滯了,隻留下幾座被爆破到一半的廠房。破廠房周圍雜草叢生,荒蕪不堪。

李光智從來沒想過,為他們提供線索竟然是月川。那天下午,當有人告訴他,月川需要見自己的時候,他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他是來分析案情的。

“機油和鐵屑證明嫌疑人來自工廠或者倉庫,而紡布碎屑又把範圍縮小了。”月川煞有其事的推理道,“我們市一共有七個棉紡廠,然後——”

然後李光智就派人去排查了。

結果一語中的,國棉三廠廠區的地下,橫七豎八的就分布著解放初期的防空洞。八十年代初期,這些防空洞都被改建成了倉庫,而這次發現問題的,就在其中的一座。

沿著一條小路,開車到達了隔離欄的邊緣,遠遠的就看見有一群人在周圍搜查著線索,三廠的保衛科長轉過頭來發現了李光智的車,然後走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