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子去了。從櫃上支了一百塊大洋,拿著薛念祖的推薦信,跪在運昌隆門口磕了三個響頭,然後含淚別去。李二牛、栓子等廣聚財過來的老夥計失去了順子這個“主心骨”,自然行事作風就變得極為低調和沉默了。
柳長春上任大掌櫃之後,按照薛念祖的安排,大刀闊斧地在酒坊內部推進變革,施行與西洋企業類似的公司化管理模式。其實在上海、北平、天津這種大城市,很多家族式作坊正在轉變為公司製企業,這種變革早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當然在山西,尤其是在傳統的釀酒行業,運昌隆還是走在了前列。
早在三年前,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上海穆家的大少爺穆東陽籌建了華東地區最大的印染廠——德大紗廠。德大紗廠不僅擁有美式機器設備,還引入了美國人的“科學管理法”。穆東陽親手製定了《工人約則》《廠間約則》《罰則》等一套廠規細則,設計了各種統計報表,要求各車間、各部門逐日填報,及時掌握生產進度、原材料消耗、成品數量、質量等動態情況,還有新式的財會製度等。
薛念祖與馮鵬遠從法國返回上海後的第二天,穆東陽專門在外灘設宴款待馮家大少,薛念祖坐陪。晚宴上,穆東陽給馮鵬遠和薛念祖灌輸了很多超前的歐美企業管理理念,讓薛念祖記憶猶新的一句話便是:中國的民族工業為什麽形不成氣候,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經營者昧於管理法”。
應該說,薛念祖製定的運昌隆《規約十章》和《秩序五條》,有德大紗廠成功模式的影子,也有他結合實際的思維創新。薛念祖覺得穆東陽說得很對,一個企業家如果在企業管理上沒有“獨到之處”,撐死了就是一個小打小鬧的作坊主,走不了太遠。
百餘名夥計雇工被柳長春梳理成了兩條線,兩套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