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真龍之穴
我從時間上推算,樂山大佛建於唐初,而留在青城山天師洞的線索分明是明代時候的,兩條線索的年代跨度這麽大,我一時很難把兩者聯係在一起。
越千玲參加過的考古眾多,不過都是人為發現後再去挖掘勘察,像今天這樣根據線索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發現還真是第一次,所以興奮的手舞足蹈。
樂山大佛離蓉城並不遠,離開青城山後我和她們連夜趕了過去,站在樂山大佛腳下的時候已經是清晨,越千玲特意租了一條漁船,臨江眺望樂山大佛有一種別樣風光。
樂山大佛位於岷江東岸淩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
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曆時約九十年,大佛兩側斷崖和登山道上,有許多石龕造像,多是盛唐作品,淩雲寺右靈寶峰上,現存一座磚塔,塔高十三層,造型與小雁塔相似,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烏尤,即秦所鑿樂山離堆,上有唐創建烏尤寺。
這些信息被越千玲如數家珍的說出來,如果是旅遊,身邊有一個學考古的當導遊還真是件不錯的事,不過這些絲毫提不起我丁點興趣。
線索指向樂山大佛,可這佛就是一座山,山就是一座佛,這個線索未免也太籠統了一點,青城山好歹還有一副川西天倉圖指引,而現在我仰著頭看著江對麵威嚴肅穆的大佛一籌莫展。
“大佛建於唐初,而我們找到的線索是明代留下的,其實想想也合情合理,這大佛氣勢磅礴,就算改朝換代,曆代君王對佛都禮遇有加,斷不會去破壞一座佛相,所以把線索留在大佛之上很容易保存下去。”秋諾冷靜的說。
“應該不會!”越千玲想都沒想就肯定的說。“大佛兩側的岩石是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在近一千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中,更是飽受自然風雨侵蝕和人為的破壞,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麵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