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輿殺了孫秀後,屯兵雲龍門,然後召八坐都入殿中,控製住了司馬倫,要求司馬倫下詔退位,司馬倫受製於人,隻得下詔:“我為孫秀所誤,惹怒了三王,如今已誅殺了孫秀。迎太上皇複位,我將歸老於農畝。”傳詔給騶虞幡,敕令將士解兵。
黃門將司馬倫從華林東門送出,又派遣甲士數千人迎司馬衷於金墉城。
百姓們齊聲喊萬歲。
司馬衷自端門入,然後升殿,群臣頓首謝罪。
司馬衷下詔送司馬倫以及他兒子司馬荂前往金墉城。
然後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五日,分遣使者去慰勞三王。
梁王司馬肜等上表說:“趙王倫父子凶逆,宜伏誅。”
司馬衷是個沒主意的人,大家說怎麽幹,他就怎麽幹,當下派遣尚書袁敞持節賜司馬倫死,又賜死他的兒子荂、馥、虔、詡,一個後代都沒留。
當初是司馬倫提拔的百官,全部被斥免。
不久,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都來到了京城。
這一場兵禍,自起兵到結束,一共六十多日,戰鬥死者近十萬人,給百姓帶去極大的危害。
六月,齊王司馬冏率眾入洛陽城,頓軍通章署,甲士數十萬,威震京都。
司馬冏是屬於第一個對司馬倫發難的人,兵力又最強,所以,他的功勞自然是最大了。於是,下詔齊王司馬冏為大司馬,加九錫,備物典策,如宣、景、文、武輔魏故事;成都王司馬穎為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錄尚書事,加九錫,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河間王司馬顒為侍中、太尉,加三賜之禮。常山王司馬乂為撫軍大將軍,領左軍。齊、成都、河間三府,各置掾屬四十人,武號森列,文官備員而已。
史書至此,寫道:“識者知兵之未戢也。”
就是有識之人,知道兵禍還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