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生活的年代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中期,而我的出生是
在九十年代末期。
因此,對於祖母,我其實是很陌生的,對於她的所有了解其實都來自於長輩的敘述,其
中給予我最多信息的就是奶奶了。
據說祖母剛嫁過來的時候,我家在當地還算是個大戶,當時正逢亂世,到處都是逃荒的人,文華就是其中之一。
時值霜降,風已經有些刺骨,一路逃難而來的文華僅僅隻有幾塊破布蔽身,加上又饑餓過度,體力不支的他剛走到牛角田一帶便和一同逃難而來的人一樣倒在了地上。
或許是巧合吧,文華等人才剛倒地,祖母也從山上采桑回來,恰好看到了地上唯一還能掙紮的文華。
於是,在善心的驅使下,祖母來到了他的身旁,並且從懷裏掏出了一塊沒吃完的蕎麥做成的幹糧餅。
由於實在是餓得慌,文華看也沒看便塞進了嘴裏,可剛一準備下咽卻被噎得差點喘不上氣,發出陣陣咳嗽。
“咳~咳~”
見狀,祖母不由得一陣心疼,連忙放下身上的背簍拍打著文華的後背,然後從背簍中拿出一個裝有沒喝完的泉水的竹筒遞到他身前。
“謝...謝謝您,夫人。”
說罷便繼續囫圇起來,看得祖母心疼的同時,也不免有些擔憂,隨即溫柔地說道:
“慢點吃,別噎著。”
對此,文華沒有接話,而是用力地點了點頭,三兩下將幹糧餅咽下去之後才重重地跪在地上給我祖母磕了幾個頭。
末了,他還主動將祖母放在地上的背簍給背到了自己那皮包骨頭一般的身軀上。
“夫人,真的謝謝您,我一路逃難至此,身上也沒有什麽錢財之物,若是夫人不嫌棄,還請您指個方向,我幫您把桑葉背回去。”
雖然文華對於祖母來說隻是個陌生人,而且這兵荒馬亂的年代,也保不準會有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存在,但我祖母還是從文華一係列的表達感激的動作以及語氣中感受到了他的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