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朱元璋的怒火,側殿之中的氣氛變得尤為緊張。
沉默了一陣子後,朱元璋緩緩開口:“你說的到有幾分真實,可倘若立了皇孫,以孫兒的才能,要怎麽才能讓朝廷上下服氣呢?”
“咱年紀大了,隻想整個天下能夠穩定下來,倘若孫兒上位,控製不住朝堂內外的力量,那豈不是會造成巨大的災難,大明的百姓豈不是會再次陷於水火之中!”
聞言,劉三吾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幾位藩王已經在陛下的安排之下遠離朝堂,若有造反之意,驅兵平之即可,皇孫乃陛下後人,有陛下的存在,無論作出什麽樣的決定,都有著大義的支撐,堂堂正正!”
說到這裏,似乎是口水不夠了,他停頓了一下。
“更何況,朝中有我劉三吾,群臣就算心中不服,又有誰敢反抗!”
一席肺腑之言,不由得讓朱元璋頻頻點頭,的確,按照儒家傳統,大義是最有力的旗幟。
如果立了燕王,那麽朝中一些老文臣定然會用什麽嫡庶之分說是,到時候攪和起來,朝堂不穩,江山有如何能夠立於世間呢?
可現在就立朱允炆為皇孫是不是有些太早了,朱允炆雖然是一個合格的皇孫,但未必就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燕王是打仗的好手,晉王則在性格之上有不少的缺陷,尋歡作樂倒是少不了他,對比起燕王之子朱高熾,朱元璋心中就不由得長歎一聲,這個選擇對於他來說,實在是太難了。
眼下,幾個兒子是沒有能在皇宮之中站得住腳的,那麽立皇孫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想到這裏朱元璋眉頭一動,身體放鬆,整個人靠在了椅背之上。
“劉舍人,除了太子之子,你可否有其他的人選?”
“臣不敢!”
聞言,劉三吾頓時感到一陣慌亂,他隻負責提議,但最終還是要陛下作出決斷,更何況做臣子的,是絕對不能涉足帝王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