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隨父親多年征戰,親眼見證了大明的建立,你的心胸,遠高於其他幾位兄弟】
【十五歲時,你的父親遍尋天下名士,讓大明文人之首的宋濂給你做老師,學習正統的儒家教育,養成了你仁慈寬厚的性格】
【隨著兄弟越來越多,你發揮了自己超長的人際交往能力,調節各兄弟的關係,你的父親在外征戰時,你獨自看守老家處理事務,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1364年,你的父親自立吳王,將你立為世子】
【1368年,你的父親建立大明王朝,將你立為太子】
【盡管你生於安樂,但並無紈絝之習,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範】
看到這,朱元璋莫名鬆了口氣,心中頗感欣慰。
坦白說,他也懷疑過朱標是為了太子的位置一直裝出來的這幅模樣,但現在看來,是自己多慮了。
看到自己這麽多年以來對朱標的培養確實有效果,他也更加確認,就是朱棣篡位奪權猜測。
因為朱標斷然不會去為難幾位弟弟,也不存在被迫謀反的情況!
【洪武十年,你的父親見你年紀漸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由你處分,在這過程中,你每每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終多因與父親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
這一次朱元璋臉上罕見的沒有出現表情。
他是希望朱標成為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儒雅仁慈,禮賢下士也都是很好的品格。
可隨著不斷讓朱標處理政務,他也逐漸明白了自己這個兒子的真正所想。
在朱元璋看來,想要穩定國家,便要有著一套穩定的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
可朱標這小子,總想著寬厚待人,可寬厚待人就能讓國家長久了?
父子倆政見確實不合,但這並不影響他對朱標的期望,反而非常佩服這小子和自己據理力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