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對大明社會現狀的了解,朱高熾是肯定不如眼前這些六部官員的,所以他們的建議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朱高熾也是有著自己的底線和想法,不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走,畢竟他今天的目的,是讓驛站改製之法能夠在大明上下推行。
整理了一下腦海中的思路,朱高熾看向了眼前的官員們,眼神之中沒有絲毫的怯意。
“世子殿下!”率先開口的是中書舍人劉三吾,當得知驛站之法的作者後,他內心的天平就已經悄然發生的傾斜,所以,他此刻的發言也僅僅是為了完善驛站的製度。
“驛站乃國庫出資供給,也是為了傳遞國家大事,軍事機密,若按照殿下所說,向著普通百姓開放,會不會加大驛站的運作壓力,減少了為軍國機要工作的人員,萬一延誤了戰機,豈不是得不償失,再者,驛站為商賈提供休憩之所,難道不是變相的貶低了驛站的地位嗎?”
劉三吾直接將驛站改製的缺點說了出來,的確,自古以來,商人就是最為低賤的人群,驛站服務於官臣,商賈沾邊,的確是會亂了尊卑。
同時,民眾對於信息傳遞的需求量很大,這無疑會壓榨大部分驛站資源,要知道,大明交通隨發達,但車馬並沒有那麽快,分隔兩地的人們隻有通過信件才能緩解相思之情。
聞言,朱高熾思索了片刻,隨即回答道:“這個好辦,國家大事,傳遞無非講究的就是一個速度,而百姓家書實則不然,咱們可以設置兩條不同的路線,由不同的人負責即可。”
說著,朱高熾攤開了一張黃紙,拿起一支筆,開始在上麵塗畫。
“諸位,請看這裏,我現在就拿京城來舉例說明,根據戶部的卷宗,我們知道京城大約有著數十萬的商人,還有數萬學子和一些勞工。”
戶部尚書聞言點點頭,這些數據出自他們的調查,自然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