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之後,一個個小娘子從村子裏走出來。
每個人的手裏都帶著餐盒。
田間地頭裏開始點起篝火,青壯老少們都圍在篝火邊享受晚餐。
杜如晦也在路旁一站就是半天。
微風吹拂在他蒼白的發梢,看著洋溢著笑臉的村民,他總覺得不真實。
他是京畿世家,在長安有大片的莊園。
可是他都不曾在莊園裏看到農戶有著這樣的表情。
再看看林北,他和其他村民同吃同勞作,如果不仔細看,林北和其他村民似乎並沒有區別。
杜如晦閉眼回憶朝中的大臣,似乎想不起來有哪個是平民百姓出生。
之前當朝聖人說的:“因為他們不會被餓著。”
難不成說的就是這個?
自隋朝開科舉以來,能從貧苦百姓中脫穎而出的人少之又少。
很簡單的道理,讀書需要花錢,就算中榜了,立馬會有人過來說親。
滿朝文武,誰不是沾親帶故的?
杜如晦的腦海中想象出一張臃腫的蜘蛛大網,而自己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節點。
他抬腳跨過大路和田野之間的溝渠,仆人連忙上前攙扶,卻不料被甩開。
隨意選擇了一處篝火,杜如晦蹲下身子,然後和村民一樣直接坐在草地上。
看到衣著華貴的老人和自己一樣席地而坐,杜如晦身旁的壯漢咧嘴笑道:“老翁,要不要吃點。”
伸手遞上餐盤,裏麵是簡單的土豆泥和煎雞蛋,還有些素菜。
杜如晦笑著謝道:“老夫謝了,那就吃點。”
說完就接過餐盤,用勺子挖出土豆泥,含在嘴裏。
味蕾嚐到了澱粉的甜味,之後就是過分的鹹味了。
杜如晦原以為這些人吃的這種糊糊肯定難以下咽,入口之後,雙眼瞬間發出精光,這裏麵竟然加了鹽!
再嚐嚐其他的,杜如晦知道,百姓之中,能夠在菜裏放鹽的那是少之又少,畢竟鹽能補充體力,多是從沿海或者蜀地運送而來,價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