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踽將官員考評的初級方案宣讀完畢,堂下的其餘官員心中早已是翻江倒海。
像是牛晃、金旋這類武將還好。
因為,早在徐誌桓平定蔣英喆、文豐和林熙的叛亂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控製部隊。
文豐作為當時的蘇暨郡將軍,牛晃作為文豐的副將,並沒有參和到文豐的計劃之中。
同時,因為文豐的垮台,蘇暨郡的副軍將軍牛晃實際成為了蘇暨郡這支五千人的部隊的最高長官。
而在徐誌桓接管軍營的過程中,牛晃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反抗情緒,隻是在確認了徐誌桓的太守身份之後,便很快將軍隊的最高指揮權移交給了徐誌桓。
再加上牛晃這些年在長期在蘇暨郡掌管兵馬,威望不比尋常之人。
就衝這幾點,徐誌桓也無法將牛晃撤換不用。
至於,金旋雖然官職隻是江牟縣的督尉,軍職雖然不高,但是他作為蘇暨郡郡治所在縣城的軍事主官,長年深入實際,輔佐牛晃。
倘如將金旋撤換,牛晃恐怕會有兔死狐悲之感。
另外,從這些日子的事情看來,金旋雖然有些野心,不過,也是個可以使用的將材,徐誌桓因此決定將他原職留用。
這是武官的層麵。
至於文官,蘇暨郡司尉鍾淮雖然也已經年過五旬,不過鍾家乃蘇暨郡大族,不止是在蘇暨郡,即使是放眼晟國的整個東南地區,鍾家都是有名望的家族。
而鍾淮為人又是忠誠正直,掌管蘇暨郡刑獄無人能比鍾淮更加合適。
因此,無論是出於對自己地位穩定也好,對崗位的合適度也罷,亦或是對出於對蘇暨郡本地勢力的籠絡,徐誌桓都選擇繼續保留牛晃、金旋、鍾淮三人原本的官職和地位。
至於像金善清、秦牙這類人,雖然是蘇暨郡本地人,但是這些人大多出身微末,而且他們之間都參與過秦牙嘯聚四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