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1875年,農曆丁卯年。
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持續大旱,災情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農糧絕收,田園荒蕪,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百姓達一千三百萬以上,史稱“丁戊奇災”。
在這場天災的影響下,大批饑民背井離鄉,向東、向南逃荒,一路饑寒交迫,很多流民等不到賑災的糧食,直接餓死在路邊,河南十人九病,陝西人口隻剩十之二三。災情以山西、山東為最,甚至傳聞有易子而食的情況發生……據史書記載,本次大災實乃“二百三十餘年未見之慘淒,未聞之悲痛”。
這一年五月,山西。
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正戴著一隻紅臉鬼王的麵具在一座簡陋的土台上舞動著銅鈴木劍,跳著一種詭異的舞蹈——儺戲。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演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跳儺者頭戴麵具,俗稱“臉子”,分列為一未、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民間傳說,跳儺可以溝通鬼神,驅鬼攘邪……
那少年餓得手腳發軟,沒跳多久,就氣喘籲籲,腳下一個踉蹌,大頭朝下栽下了土台。
台子底下坐著一個比那少年還小的孩子,眼見那少年一頭栽下,連忙跑上前去,摘下了那少年的麵具,一邊擦著他磕破的額角,一邊喊道:“二哥……”
這是一對兄弟,哥哥叫柳鳴,弟弟叫柳平,是山西大同府柳家村人。柳家村世代跳儺,篤信巫神,在這場大旱裏,不知跳了多少次儺,一次都沒求下雨來。
柳鳴是個倔脾氣,不信邪,一有點兒力氣,就戴上麵具,跳儺求雨。弟弟柳平從小性格懦弱,膽小多病,瞧見哥哥見了血,嚇得眼圈都紅了,狠命地搖晃著柳鳴,差點兒沒把他搖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