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有去無回

十七

音源:8106號錄音文件(工程團隊簡報)

2036年3月10日08:30(主機時間)

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光之塔,芝諾係統特別行動公司35E室

卡斯特:這是居住艙初步設計的最終稿,接下來我們要製作一個二分之一比例的概念驗證模型。在工程設計方麵,我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項研究的影響,這項研究來自德州農工大學,設計的是一種可重複使用的模塊化組裝建築,它被命名為“火星”。我們對該設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簡化(你是知道這些建築師有多喜歡過度發揮的)。根據拓撲學方麵的計算,我們有可能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改進。

從本質上來說,問題是這樣的,我們需要把一個搭建完畢後高兩層、長約九米的工作居住艙打包成一個體積隻有展開後八分之一大的包裹,其中還要加上用於展開的液壓及氣動裝置。我們目前已確定的是每間房都有一定間隔的金屬支撐環係統,艙外以支架做支撐,由伸縮梁隔開之間所需的距離。金屬環將被拆分為幾部分,在運輸過程中,這些部件僅會占據完成後周長的一小部分,且外部保護層也已被整合至設計中。

在地表上展開後,可分兩個階段對艙體進行充氣。第一階段,將支撐環以最大程度向外撐開,並將其鎖定到位;第二階段,在液壓機的輔助下,擴大垂直方向的尺寸。整個過程預計需要24小時,其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將會用於地球後方人員的遠程影像檢查。

概念驗證完成後,我們將進入全麵生產階段,並添加諸如地板與牆壁一類,在拓撲應用方麵更為困難的物品。我們的數學家(尤其是那些對折紙工藝感興趣的)向我保證,這是可行的,而且這也是地球上預製安裝建築行業慣用的方法。

也許我們自己永遠沒法前往火星,但我們在這裏所做的工作可以。切記,今後人們的生活將依賴於這些建築以及我們的製造技術。為了他們,我們必須把這件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