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我的鄰居是妖怪

第十八章 夜盜董妃墳

一 崔老道算命

我在筒子樓有個老鄰居叫崔大離,本名崔大利,取“大吉大利”的意思,因為此人太能吹牛,時間久了,大夥兒都管他叫崔大離。他對老天津衛的舊事,知道得特別多,說起來跟煎餅餜子似的,全是一套套的,其中有些東西還真不是胡吹。

咱舉個例子來說,老天津衛有三寶三絕:三寶分別是鼓樓、炮台、鈴鐺閣,三絕分別是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這裏麵頂有名的是狗不理包子,當然我是指以前那個年代,如今的包子咱就不提了。

我曾聽崔大離講過狗不理包子的故事,有不少都是書本上沒有、快失傳的內容,比如這狗不理包子為什麽叫這名兒?按現在正式的說法創始人小名叫狗子,生意太忙顧不上理人,所以他開的包子鋪被稱為狗不理。這聽著就讓人糊塗,怎麽個太忙顧不上理人,主顧來了不理不睬,買賣還怎麽做?另外,民間傳說裏這狗不理包子不僅好吃,吃了還能升官發財,是不是真有這麽回事兒?

以前在老南市筒子樓對麵,正好守著一家國營包子鋪,一碗餛飩、三兩包子就能對付一頓飯。我經常到那裏解決午飯,如果遇上崔大離也在吃包子喝餛飩,他肯定要把這包子鋪貶得一文不值,然後就開始給我講“狗不理包子”的掌故。在這家包子鋪工作的幾位阿姨氣得狂用白眼兒翻他。

我聽崔大離說,天津包子鋪太多了,不是每種包子都叫狗不理。舊時的狗不理包子真是與眾不同,天津人有句話“包子有肉,不在褶兒上”,其實這話都多餘,不在褶兒上當然是在餡兒料上,可狗不理包子全是十八個褶兒,一個不多一個不少,裏麵的餡兒也講究,人們評價它是“餡兒大油多,肥而不膩,清香可口”。

這三句評語來得十分不易,餡兒料最大的講究在於搭配,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時令不同,搭配的比例都有變化。肉餡兒裏的香油蔥薑放多放少全有定量,不憑眼力,必須看秤下料,最關鍵的一點,那時候沒有味精,用骨頭湯、雞湯調味兒,這種包子吃起來自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