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雨田抬頭看了一眼窗外,暮靄正在漸漸降臨。
他已經伏案整整一日了,中午也不曾離開實驗室,隻是簡單地泡了碗方便麵。在他麵前的辦公桌上,堆著厚厚的一疊外文文獻,他目前正準備寫作自己的碩士學位論文,他的論文題目是:《顯微外科手術中微細血管吻合術的現狀和改良方法》。
範雨田前年夏天畢業於臨渝醫學院醫療專業本科,按照他自己原先的打算,既然家境貧寒,拿到了學士學位後理應盡早地找個工作,也可以給鄉村的老父一些經濟上的支持。但是,梅香卻固執地認為,雨田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人,怎麽能夠輕易放棄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呢?經濟上的問題,她完全可以解決。就這樣,雨田才拿定主意考研。而梅香也不曾食言,她不但供給雨田所需的一切費用,而且每月都定時給雨田在農村的父親寄錢。
範雨田選擇的專業是顯微外科,而他的導師,則是臨渝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顯微外科研究室主任、省顯微外科協會秘書長俞伯冀教授。
所謂顯微外科,乃是利用光學放大設備和顯微外科設備進行精細手術的學科,它是近幾十年以來才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專業。它雖然也屬於外科學的一個分支,但卻與以往的傳統外科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傳統外科的主旨在於,倘若某個人的身體上出現了某種不可逆轉的嚴重病變,則可以采取相應的外科手術將相應的病變部位割除。比如說,如果某人的某個肢體發生嚴重壞死而無法治愈,則可以施行斷肢術;如果某個內髒器官發生了諸如惡性腫瘤之類的病症,也可以通過外科手術加以摘除。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外科醫生們不斷麵臨著許多新問題,比如說,斷肢再植的問題,器官移植的問題,整容或美容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中,醫生們所麵臨的任務已經不再限於將人體的一部分組織簡單地加以割除,而涉及到人體各種組織的再植。可是,當醫生們試圖進行某個人體組織再植的時候,他們遇到了許多以前所不曾遇到的困難,而這些困難的解決全都有賴於相應理論的深入研究。僅以斷肢再植的血管吻合術為例:當進行斷肢再植時,不但需要將相應的骨頭、皮膚、肌肉進行連接,還需要將斷肢的血管及神經進行吻合。一開始,由於缺乏專門的小血管吻合術的理論研究,醫生們在施行斷肢再植手術時隻能借用中血管吻合的相應技法,因此手術後的血流通暢率不高,已經接上的斷肢就可能發生壞死而不得不再度加以切除。後來經過相當長期和細致的相應理論研究,醫生們終於摸清了小血管吻合方麵的特殊規律,才得以使得術後通暢率大大提高。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器官移植外科及整形外科業務的飛速擴展,為顯微外科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