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林丹汗出兵大同。
事關重大,又涉及軍事作戰,對林丹汗是和還是打,中央政府決策委員會舉旗不定。崇禎決定親自召開中央政府決策委員會會議。
崇禎時期,蒙古諸部落分裂成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蒙古大概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漠北蒙古大概在今天的外蒙古地區,漠西蒙古則大概在今天的新疆地區。
漠南蒙古又分裂成兩部分,一部是林丹汗的察哈爾部,一部是喀喇沁部,無論察哈爾部還是喀喇沁部,都是由多個蒙古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下麵的小部落都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當時的蒙古部落是地方高度自治製,而不是中央集權製。
察哈爾部本在漠南蒙古的東邊,在遼東與大明和後金接壤;喀喇沁部則在漠南蒙古西邊,在北京和山西一帶與大明接壤。
明朝對蒙古部落實行市賞政策,“市”就是和蒙古部落在特定的地方開放貿易,“賞”就是每年給一定數量的賞銀。明朝給林丹汗一年的賞銀為4萬兩白銀,互市地點在遼東,明朝丟掉遼東後,和林丹汗的互市的地方就沒有了。
林丹汗的野心超過其實力,他想恢複成吉思汗時的榮光,想將漠南蒙古的地方高度自治的製度,改成中央集權製。指望林丹汗為大明守國門是不可能的。不但林丹汗對大明是見死不救,對自己下麵的部落同樣也是見死不救,而是趁機搶占地盤,加強統治。
1626年10月,後金開始進攻察哈爾部下的內喀爾喀部,內喀爾喀部向林丹汗請求派兵救援。林丹汗不但不救,反而趁機攻打喀爾喀部,搶占地盤,讓喀爾喀部大為寒心。第二年,察哈爾部下的敖漢、奈曼等多個部落受不了林丹汗的攻擊,歸順後金。讓林丹汗直係的察哈爾部直麵後金的軍事威脅。
在崇禎時期,陝西、山西等北方地區出現大旱,後金和漠南蒙古地區在更北方,也是一樣出現大旱,麵臨饑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