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元鎮走進衡嫵院正堂,一點也不見外地鬆了烏皮靴窩進桌案,花月忙添上烹茶娓娓道來:
“郎君且再等等,今日逢八,坊內保唐寺有姑子開戲場,她與綠宓娘子去聽姑子講俗去了。”
平康坊的伎樂們,除非被恩客帶出館舍,平常輕易出不得院門,隻在每月的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可以出院門逛街遊覽。
若不想出去便罷了,有那想出去的,隻要交給鴇母一貫錢,就能互相結伴而行。
這好不容易得來的外出機會,多數娘子都不會放過,無論名譽平康還是寂寂無名,隻要是個伎樂娘子,往往會在這三日去坊內保唐寺、陽化寺、菩提寺聽僧尼門講經論道。
每逢這三日,寺廟裏必定香火鼎盛、熙攘熱鬧,有來求神拜佛的信男信女、也有聽僧尼論道的平康娘子,如此一來,寺廟周圍便興起戲場。
何為戲場?
戲場即是與寺廟連通可以經寺廟進入的一種戲台寬場,不富裕的寺廟隻是夯土圍欄事了,富裕的寺廟,自然各有各的做法,有夯土貼磚的、也有植滿草皮再建圍牆的、更有那高級寺廟,建起飛簷樓閣,再在寬敞外搭建圍欄,場內鋪青石板,造得如同園林般別致。
這樣的的戲場,自然會引來諸多看客,它們與平康坊的勾欄瓦肆差不多,隻是服務對象不同。
勾欄瓦肆多服務的是男客,戲場更多是服務女性,不論是平頭民女、商賈千金還是貴族女眷、多數都會在戲場湊個熱鬧。
大戲場最鼎盛時,戲場中摩肩接踵人山人海,被圍堵得水泄不通,更有文人墨客聽說平康娘子要來,早早等在看棚中等著一睹名伎風采!
她們,難道對枯燥的佛教經文感興趣!
那肯定不是。
戲場中講經論道隻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僧尼也知道客人來是為了解悶兒,所講的內容也都世俗易懂,與蓮花台上念清規戒律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