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聖旨雖然非常簡短,但是造成的風波要比朱桂想的要大得多。
他是不知道現在大同府內有多少人在等著他栽跟頭,結果集體傻了眼。
鹽稅是大明稅收的重要來源,結果代王就隻得到了一個‘罰俸半年’的象征性懲罰?很多人都無法接受。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劉景明了,隻不過他現在已經被押入牢獄受審,其他鹽道官員見狀也都知道他們的好日子到頭了。
盡管他們不會傻到和代王府作對,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千辛萬苦得來的官職以後可就沒有多少油水了。
反倒是城內的五大鹽商和中小商人以及百姓都集體鬆了一口氣。
五大鹽商以前雖然專售官鹽,但以前要把大半利潤都交給鹽道官員,而且還要擔著不小的風險。
現在他們的利潤雖然不如之前了,但是隨著加入大同商會,精鹽的銷量卻也提高了不少。
再加上隨著道路的暢通,可以預見他們的生意隻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至於那些中小商人以及大同府內的百姓,他們此時的利益已經和代王府捆綁到了一起。
見到代王沒有受到嚴重的懲罰,他們也是發自內心的高興起來。
大同府內的氣氛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不過此時的朱桂卻不像外界想象中的那般高興。
他已經看過了太子朱標給他的親筆信,上麵敘說了朱元璋對他的奏折的不高興,以及郭貴妃如何替他求情,而且還提及了朱元璋所說的一年之約。
也就是朱桂要是在明天湊集三百萬輛的稅銀,他這個藩王恐怕就不保了。
朱標著重提醒他不要再鬧出亂子了,他那邊也好在這一年內替他說話,等朱元璋氣消以後,這件事就可以平息下來。
朱桂是有苦難言啊,他無法預料要是朱元璋知道他竟然又把手伸到了其他賦稅上,會不會想要親手掐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