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應在金州推行的是一種帶軍事管理性質的屯田製度。
以戶為單位,十戶為一屯,推舉一名屯長。負責領發農具、種子和鄰裏糾紛。
十屯為一莊,由德高望重的鄉老擔任莊長。調解鄰裏糾紛,注意莊內是否出現形跡可疑之徒。
五莊為一鎮,由衛所裏的總旗擔任鎮將,率領一個總旗的士卒負責維護治安,緝捕盜賊。
除此之外,設立積善堂和幼兒所,專門負責收留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和無父無母的孤兒。
至於負責的人選,楊承應請齊大壯擔任。
齊大壯起初不肯擔任,他隻想回去打鐵過日子。
楊承應就拿出“三顧茅廬”的誠意,終於把他說動,管理這個積善堂和幼兒所。
當然,金州衛百廢待興,實在沒有多餘的財力和物力養著他們。凡是有一定勞動力的,要幹一些活兒來貼補。
這活兒不是種地,而是紡織。
織出來的布匹,楊承應可以通過來往的商船,賣到大明沿海城市或者朝|鮮。所得收入全部歸積善堂所有,用於改善他們的生活。
就算這樣,也有例外出現。
比如幼兒所的紡車前,就有一個叫菜兒的小女孩,年僅十歲。她不是孤兒,可是父親在這次戰火中去世,隻留下她和母親相依為命。
她母親雖然年紀不大,卻總是生病。到手的土地,也無力耕種。
為了生活,她逼不得已找到齊大壯,懇求在幼兒所紡線,換取錢財給母親看病。
齊大壯瞧她可憐,就答應了。
結果,不少小姑娘找上門。
幼兒所小小的院子裏擠滿了十歲以下的小姑娘,積善堂也多出來不少的老人。
“大人,你看這……”
齊大壯把手一攤,“俺本想做件好事,沒想到惹出這麽大的麻煩。”
楊承應微微一笑。
這群被生活逼得快要活不下去的百姓,真會順杆爬,趁機減輕自己身上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