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了。
還是名動長安那種。
趙啟明其實挺喜歡出名的。因為瓷器出名的時候他收禮收到手軟,給侯府增加了很大一筆進項;而勇救公主出名之後,老將們也當麵向譴責過灌夫把他當公文包一樣夾在腋下的行為。
但這次出名與之前不同。
因為白瓷事件出名的隻是白瓷,勇救公主的光輝事跡也隻是在小圈子內傳播,這次出名卻是因為團扇上的詩作,讓落款的“東亭侯”三個字,傳遍了整個長安城。
現在,不論是京城中的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都知道了大文豪“東亭侯”。人們傳唱著“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猜測這首詩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而且因為這首並不完整,隻有上闕而沒有下闕,更平添了一種神秘色彩。於是人們紛紛討論,是什麽原因讓東亭侯以半首詩句揚名長安,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隱情?
帶著諸多的疑問和好奇,長安城中的士子們聞風而動,搖著羽扇結伴來到東亭侯府,希望與東亭侯見麵,並請教詩句背後的故事,尤其還想知道那首詩的下闕。
於是從這天開始,東亭侯府再次變得熱鬧起來。
但與之前的豪門貴族不同,這次來的士子們大多清貧,隻帶著一顆虔誠和請教的心,甚至許多人都沒有馬車,徒步跋涉四十餘裏,風塵仆仆的來到東亭侯府求見。
下人表示很嫌棄。
因為之前的瓷器事件,大家都見慣出手闊綽的豪門公子,而這次來的都是些一窮二白的窮書生,不能為侯府創收,也好意思來求見小侯爺?
小侯爺是那麽好見的嗎?那可是“為帝國傷過尾巴骨”的英雄人物,哪有免費接客,哦不對,哪有免費接見你們這群窮書生的道理?
門房老先生首先表明的自己的立場,凡是來“求下闕”的士子,一律以“小侯爺養傷期間不方便見客”為理由給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