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府,廣二百七十裏,袤二百九十裏。
林家村乃是漳州府治下海澄縣海門鎮的一個村落,而海澄即便是在後世,也是舉世聞名的天然良港,也就難關倭寇會選擇在這裏登陸,繼而趕赴漳州府。
上午十點,方傑帶著鬆浦友和揮別林家村眾人離開,理論上說最方便輕鬆的方式是先前往海門鎮尋找牛車或者是馬兒,然後再轉道海登縣走官道,雖說這個時代的道路交通不能跟後世相提並論,可官道無論是平整度還是便捷性都無疑是最高的。
但有個問題讓方傑不得不放棄這個誘人的想法——他木有路引。
路引這玩意兒通俗的說就是通行證,就好像開車必須要有駕照一樣,交警或許不一定會天天檢查駕照,但如果遇上檢查你拿不出來的話,就等著被扣分或者是扣車吧。大明初期時對於路引的檢查是非常嚴格,處理也會非常嚴肅,如今朝廷治國各方麵都有所鬆懈,但別說方傑沒有路引,就算他有路引,身邊還有個一看就不像是大明人的鬆浦友和,更讓方傑氣憤的是,這廝連漢話都不好說,卻竟然還有路引!
“大人你好像不太高興。”
最終方傑跟鬆浦友和走的是一條小道,雖說需要翻山越嶺,但距離漳州府反而更近,隻需向西北方向走五十裏便可以抵達,而且按照鬆浦友和的說法,這條路上絕不會有官府衙門的人出現。因為這條小路根本就是他們倭人探明開發出來的,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說朝廷了。
所以方傑才生氣,這種情形讓他聯想到後世那場持續八年的戰爭,在戰爭爆發之前就有無數倭人打著各種借口進入我華夏大地,詳細的勘察地形地貌,匯總形成資料後以各種方式送回國內,作為情報參考。
曆史好像就是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
“天黑之前我們怕是走不到吧?”方傑低頭看了看腕表,方向沒錯,這條被倭寇開發出來的小路指向性非常明確,完全具備了相當的軍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