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國怪談:魑魅怪魚

第十章 前世今生

關於地方誌中提到的龍潭觀,李默和關元居然從來沒聽說過,倒是有點出乎意料。

根據地方誌所述,道觀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座道觀的後山,有一個深潭,而潭水溫度常年是在十來度左右,不論冬夏和春秋。

據說潭水之所以恒溫,全因為呂洞賓當年經過這片地方時,由於偏愛此處環境清幽,且也是因為身子疲倦,因而靠在潭邊小睡一會。睡夢中不小心將身上所佩戴的辟寒犀的角,掉進了深潭中。

關於這辟寒犀,其實在《開元天寶遺事》中就有記載,說是唐玄宗時,有使節進貢此物,並說道:“包在金箔,扔進寒潭中,可令潭水發熱;放在身邊,可令四周溫暖如春。”聽說當年隋文帝曾有過一枚,隻是後來隋末離亂,早不知所蹤。

關於這個傳說是真是假,早以不得而知。隻是後來此處修建了道觀,卻也因此而得名。更兼之後來,有一王姓大戶的婦女,在生孩子前一天,夢到這座深潭裏冒出陣陣仙氣,下一天就產下一子。十八年後,這孩子考上了舉人。至此,深潭開始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而龍潭觀的名聲,也逐漸聲名遠揚。

這些內容,自然在地方誌上也有記錄。李默和關元挑燈夜讀後,下一天,他倆就雇了一輛馬車,前去龍潭觀。

不管怎麽著,也總是要去探一探,地方誌上記錄的治病小道士不是?

李默和關元下車時,看到這道觀眼下並沒什麽香火,觀內一切也顯得很是破舊,不由略微吃驚。

而道觀因為衰敗,道士還俗的也多,隻剩下一個老道士和一個小道士還留在觀中。老道長一身灰色布袍子,衣袖都磨破了,身形清瘦,看來日子過的很是清苦。在提及道觀的衰落時,老道士歎息著說:“也怪不得別人。這裏的香火,其實是在明朝那場妖孽作祟後,就漸漸衰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