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道理來說,查資料,其實應該去黑德路上新開的圖書館。這家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的圖書館,號稱有五十萬藏書。但是李默沒有這家圖書館的借閱證,如果要辦,必須要出示自己的身份。他不想冒這個風險。
不得已,李默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了南廟裏的公共圖書館。這一天,他的運氣實在不壞,居然一查就查到了倫敦大橋的曆史,甚至還查到了倫敦大橋的一些傳聞和野史。在一本署名為東易居士的遊學經曆中,對於倫敦大橋是這樣講述的:
這座倫敦大橋最早是由羅馬人用木頭搭建的,橫跨泰晤士河的唯一橋梁。後來,倫敦大橋經曆了多次倒塌和重建,其中不乏戰亂焚燒倫敦大橋,以及暴風、大水摧毀大橋的經曆。在倫敦大橋重建曆程中,以一二零九年完工的倫敦大橋造型最為奇怪,十九個橋拱沒一個對稱。而這座橋之所以能建成,據說是因為在建造過程中,有一百五十名工人喪生橋底。而傳唱甚廣的童謠《倫敦大橋垮下來》,說的也是在造倫敦橋時,將活著的小孩埋到橋基裏,這橋就不會倒塌。
這段對於倫敦大橋的解釋實在過於驚悚。
李默一震之下,心跳得厲害,他急切地往下看去,但是下麵的內容,寫的就隻是東易居士在遊曆英國時的一些趣聞了。
匆匆翻完了這本書,李默隻覺頭痛,腦袋兩側太陽穴在突突地跳,“倫敦大橋、倒塌、活人埋在橋基”等字眼占據了自己全部的思維。
這些,和寶珠有什麽關係?或者說,羅伯茨倒是要用這首童謠告訴自己什麽?難道說,寶珠是藏在柱狀的東西裏?例如桌子腳?例如管道裏?例如塞在筆筒裏?
李默頭痛得更厲害了。
此時,已經是下午四點了。從公共圖書館窗外望去,天空依然陰沉沉的,風很大,吹得馬路兩側樹木都在拚命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