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衛星發射中心。
四大部族帶著核心成員齊聚一堂,在它們麵前豎立著一座純金的神像。
粗粗一看,正是被美化過的林星——這更符合它們對造物主的印象。
“主啊,請庇佑我們!”
神像後,一根數百米高的火箭巍峨地矗立著。
地麵指揮中心,清一色的水母技術人員忙碌地來回滑動,對火箭的各類參數進行發射前的最後檢查。
雖然先天不足,但憑借漫長的時間,泰坦文明依然達到了藍星目前的科技水平。
這其中,水母部族居功至偉。
隻能說術業有專攻,觸手部族、飛蟲部族、菊石部族的發展重點明顯不是智力,硬要它們去學習知識實在是有些為難它們了。
因此,幾百個世紀過後,林星就對其他部族放任自由了,隨它們按自己的特長去進化。
眼看著一項項熟悉的技術被應用在泰坦社會中,林星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便將建造初級星門的任務交給了水母們。
於是就有了眼前這一幕。
在一個世紀前,吸收完石板上全部的知識後,泰坦文明的科技就開始停滯不前。
雖說如今泰坦文明擁有了媲美藍星的科技,但對於建造星門還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在林星的啟發下,水母部族們集全族之力,修建了諸如大型粒子對撞機、大型球麵射電望遠鏡、超導材料托卡馬克裝置等實驗工具,意圖突破現今的科技瓶頸。
此刻它們所做的,就是將空間站實驗室發射到太空之中。
畢竟星門所要克服的難題,不是在地麵上就能完成的。
許多包含了太空輻射、空間亂流等課題的複雜實驗,隻有拿到太空環境中才能得以驗證。
太空艙內,除了兩名水母部族的科研人員,還各配備了一名其他部族的成員。
目的是為了研究太空環境對不同生物體的影響,以便調整星門的維生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