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銷售形勢喜人,幾天後,武植就跑到城外的武家彩瓷作坊,找到吳剛又下了兩千套酒瓶的訂單,還是按照以前的樣式定製,分三批製作,吳剛非常高興,把每套單價降到了一百八十文。
同時,武植改進了蒸餾用的酒壇。他親自設計繪製了一種長頸寬肚收底的酒壇,酒壇頸部狹長可以伸出蒸餾立桶,頸口細小可以套上竹筒,交接處用黏土封口就行,很是方便快捷,而且密封性更好,蒸餾效果也會更好,而且他以後準備蒸餾兩次或者三次,把酒精的濃度提高到九十五度左右。他把這種酒壇圖紙拿給吳剛,吳剛看過後表示,能燒製出來,於是武植就定製了三十個。
這種酒壇,容量大,每次可以裝六十斤低度白酒進行蒸餾,每次一套裝置就可以蒸餾出十斤酒精,五套裝置要是同時開工,每次就可以蒸餾出五十斤酒精,一天可以蒸餾出上百斤酒精,這樣的效率就算是很高效的了,基本上能滿足以後擴產的要求。
張貴夫婦倆釀製的第一批低度酒也出來了,足足有一千二百多斤。武植跑去看了看,品嚐後覺得不錯,跟原來的差不多,看來張貴夫婦倆還是蠻有釀酒經驗的。武植高興,就獎勵了他們二十貫錢,他倆高高興興地收下了。但為了釀製這批一千多斤的白酒,張貴夫婦熬紅了眼,很是辛苦。於是,武植通過牙行,高薪雇傭了四個會釀酒的匠人,給倆人作幫手。
等釀製出來的這批低度白酒醇化幾天後,武植才把它們拉回家裏。在武修、小娥、大虎、二虎的幫助下,花了幾天時間,才順順利利地把六百多斤低度白酒給蒸餾了出來,足足得到一百多斤85度左右的酒精,剩下的六百斤低度白酒他沒有動,封存起來,留作勾兌用酒。
十天後,定製的第一批六百多套酒瓶和三十個特製酒壇都燒製好了,吳剛親自給武植送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