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夫妻,莫高有印象。年輕的時候,他在他們所在的這個地區當過戶籍警。
這個地方靠近淮海路,有一片花園洋房,建造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這裏,各種風格的房子都有,都是上海的優秀曆史建築。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幢房子分給很多戶人家,亭子間、保姆間或者汽車間都有可能住一戶人家。
王大為的祖父是蘇北人,新中國成立前來上海拉黃包車。後來,公私合營了,他便進了一家很有名的自行車廠。他屬於工人階級,所以分到了底層的一間二十平方米的汽車間,算是很好的了。
祖父退休的時候,父親頂替了他,也進了這家自行車廠。父親比祖父頭腦靈活,很快就當上了車間主任。1990年,時興辦聯營廠。用祖父的話說,都是那個該千刀萬剮的女人逼的,堂堂正正的國營大廠車間主任不做,要去什麽鬼嘉興,結果連命都送掉了。
王大為的父親要聯營的是一家鄉鎮企業,在一百公裏以外的嘉興。一開始紅紅火火,但畢竟是聯營廠,質量上怎麽說也有差距。消費者不好糊弄,買這個著名品牌的自行車時,一定要問是原廠生產的還是聯營廠生產的。時間長了,自行車開始滯銷了,欠人家的錢還不上,債主追上門來。
沒有辦法,王大為的父親隻好跳了黃浦江,一了百了。
在莫高的印象裏,沒過多久,王大為的母親也因交通事故而身亡了。好端端的一家人,短短的幾年就家破人亡了,隻留下一老一小兩個光棍兒。
偏偏孫子不爭氣,讀中學的時候幫人打架,進了少管所,出來以後就待業了。
開始,爺爺還指望孫子繼續頂替,怕他學壞,把他關在家裏寫毛筆字。後來,時代變了,頂替沒希望了,老人的退休金也不夠兩個人開銷了。怎麽辦?
爺爺想到了自己的手藝,悶頭把自家的房子分出一小半,開了一家自行車修理鋪。修理鋪開張後,王大為倒還安分,也肯吃苦,爺孫倆的日子這才漸漸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