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河是一條貫通鹽城富饒土地的大動脈。沿著通榆河兩岸,有幾百條支流河道。“丁字港”,就是其中的一支。
這條支河,位於蘇北灌溉總渠的北側,不遠處就是水陸相連的阜寧縣境。
“丁字港”,顧名思義,西水口與通榆河相通,河道呈“丁”字形向東偏南延伸。這條自然形成的河汊,原來長約5公裏,深淺不一,寬窄不齊。1998年年底,當地政府為了提升水上運輸等級,同時加強防旱排澇能力,對河道進行了拓寬清淤,建造了一座船閘,西接通榆河,東連張家河、中山河、北八灘渠等水域。這條魚鉤形的死水汊,變成了當地的水上南大門。
幾天後,葛富春帶領專案組成員暗中排摸“丁字港”及周邊的情況。
由西向東,有三座大橋接通“丁字港”的南北岸,沿著兩岸是十幾座沙石小碼頭,間或散落著幾塊零星的蔬菜地,一簇簇雜亂的蘆葦叢邊,積聚著一些丟棄的漂浮物。
走訪當地航道管理部門得知,這條河寬約110米,水深4~7米,近期因連續下雨,水位又上漲了一些。
由於地處兩個縣域之間,白天除了在碼頭上作業的人員,河邊幾乎看不到人。夜間,兩岸的小碼頭都歇工了,東邊的船閘也已關閉,沒有大型船舶過往,河道上一片寂靜。
晚上10點左右,在蘆葦叢中蹲守的葛富春發現先後有幾輛小汽車駛來,下來幾個人後,燈光一閃,又匆忙駛離。
不一會兒,河邊響起了輕微的馬達聲,一隻小船載上那幾個鬼鬼祟祟的人,趁著夜幕駛向河中。
在夜光望遠鏡中,小船靠上了河道中間一艘帶有動力設備的大駁船。人員上去後,駁船就掛著小船慢慢移動。船上沒有透出一絲光亮,沒有傳出一點聲響。
一連幾個晚上,這艘神秘的駁船天天如此。隻不過每次小船靠岸的地點不同,不斷有可疑的人員上下……時間節點、地域、水域,與研判出的“三爺”王建中活動的軌跡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