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財20世紀60年代出生在雲山縣東南一山區的一個村莊中。他家裏有兄妹五人,他是居中老三。山裏人多地少,那時又沒有什麽工業,更沒有什麽旅遊業,他家人又多,小時候的生活是十分艱難的,張發財至今仍然對那時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困境記憶猶新。張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但張發財的父母很開明,認識到要改變貧窮,必須讓子女去讀書。張家五個兄妹有四人都讀到高中以上,隻有張發財初中畢業就不讀了,因為他認為一方麵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另一方麵他上有兄姐,下有弟妹,自己在家幫父母多幹點活,多賺點錢,也可減輕家裏的負擔。實際上,兄弟姐妹中張發財最聰明能幹,後來的發展情況也證明了他最有作為、最能發財。
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農民外出打工人數逐漸增多。張發財跟著鄰村的一個建築小包工頭外出到雲山城裏打工,在工地上幹著拉磚塊、拌水泥的重活。山裏的孩子能吃苦,張發財幹得很賣力、很勤快。包工頭很欣賞他,給了他較高的工資,後來還把自己的表妹周美香介紹給張發財。周美香在工地為民工燒飯,她長得不高也不矮,不白也不黑,五官比較精致,最大的優點也是很能吃苦很勤快,還挺會關心、體貼人的。二人性情相投,很快就談定終身,結了婚。幾年後,他們先後有了一女一男兩個孩子,生活雖然艱苦,但二人都感到很幸福。
80年代中後期,人們對服裝穿著越來越講究,市場上服裝需求量逐漸增大。周美香原先學過裁縫,夫妻倆一合計,辭了建築工地的工作,用曆年的積蓄,還借了一些錢,租了幾間房子,前店後廠,購買了一些縫紉設備,招了幾個工人,做起了生產、銷售服裝生意。夫妻二人起早摸黑,合力經營。張發財自己到布料市場進貨,自己扛貨,自己拉貨,還到處跑商店、去單位推銷服裝;周美香在簡陋狹窄的廠房裏,既自己動手做,也帶教工人做,還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比張發財更辛苦。由於他們誠信經營,價廉物美,生意慢慢就做大了。幾年後,他們在城郊接合部租了一棟廠房,像模像樣地做起了服裝生意。他們還與一家很大的服裝出口公司掛上了鉤,做外銷服裝生意。外銷服裝利潤薄,加工一件隻有五到十元利潤,但數量大,貨款有保證,他們每年能夠賺到不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