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扶秦

第二十七章 我意聘你為老師

早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就是世人眼中的蠻夷之中。隻知耕戰,不知廉恥,因此一直以來世人沒少拿這件事嘲笑秦國。偏偏秦國還不能反駁什麽,因為他們說的都是真的,秦國真的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文化產品,因此一直以來都隻能忍受著東山列國的嘲笑。

但是現在不同,王沉的出現讓呂不韋看到了反擊的機會。與他自己編纂的《呂氏春秋》不同,王沉展現出來的完全是一門全新的學說,與《呂氏春秋》這種諸子百家一大抄的雜家典籍是不一樣的。呂不韋可以預見到,隻要將這門學說發揚好,秦國是有機會在文化領域與其他列國一較高下的!

呂不韋不是商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呂不韋是要比商鞅高明的。商鞅變法固然讓秦國變得強大了,但是秦國也在商鞅的新法下變得極度緊繃。宛如一張被拉滿的弓,一不小心就會被扯斷。

但是呂不韋不同,呂不韋出身雜家,諸子百家都有涉獵。法家的優勢他知道,法家的劣勢他也知道。因此他並沒有選擇在法家這條路上一條道走道黑,而是在商鞅的基礎上,將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理念糅雜了進來,一點點地改善著秦國的製度。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商鞅新法下,老秦人都是以人頭計軍功的,這就導致了老秦人對人頭極度渴望,每次打完仗,他們都會像蝗蟲過境一般收割著戰場,將那些未死敵軍的首級割下來,算作是自己的軍功。

如果僅僅隻是如此的話,也倒也好說。畢竟那些人是敵軍,擊殺敵軍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隻要秦軍不去劫掠周圍的平民百姓,一切都還好說。

然而事與願違,正所謂怕什麽就來什麽。事實就是秦軍在作戰的時候經常會掃**周圍的村落,將其中的村民擊殺,記作自己的軍功。雖說秦國朝廷一直以來都在嚴防死守這樣的事情,但是沒有用。隻要有利可圖,資本家是願意出賣絞死自己的枷鎖的。放在老秦人身上也是一樣,隻要有軍功拿,誰管你秦國高層是怎麽規定的?你說不能殺良冒功就不能殺良冒功了?有本事你查啊!殺良冒功的人這麽多,我就不信你一定能查到老子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