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後方

貴陽,臥薪嚐膽

戰爭不斷擴大,沿海人員紛紛內遷,各種思想和意識流派也隨之進入內地。不同的政治勢力相繼登台亮相,使貴陽這座後方山城也變得空前熱鬧和複雜起來。

以省主席吳鼐臣為代表的中央派係勢力進一步加強,沉重打壓了以王光華為首的地方軍閥勢力。後者並不甘心失敗,除了努力加強己方勢力對省城貴陽的控製,還積極轉變策略,企圖通過光燦企業公司,把觸角和影響力向地方延伸。這嚴重影響了中央派係勢力在黔省的政治和經濟基礎。而國共合作的政治形勢,讓共產黨的活動變得合法化,除了第十八集團軍駐貴陽代表,延安方麵已經知會省政府,將把原來從貴陽撤出去的幹部派回,重建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以加強對貴州共產黨活動的領導,積極宣傳抗日新主張。

延安方麵的這一要求,令吳鼐臣十分頭疼。僅一個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就已讓貴陽變得複雜化,許多學校、文藝團體或多或少都受到他們的影響與控製。

由於抗戰之初國民政府在抗戰策略上的失誤以及宣傳上的被動,國民政府一度被視為對日妥協,受到廣大愛國知識分子的批評。盡管蔣委員長後來發表抗日演講,卻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人們業已形成的看法。

另外,在東北問題上,蔣介石曾向張學良發布了不抵抗命令,與共產黨發布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形成鮮明的對照。抗戰開始後,盡管廣大愛國將領、國軍官兵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抵抗,國民政府也先後組織了一係列大會戰、保衛戰,得到全國民眾的積極支持,掀起了抗戰新**。但是,在更大的範圍內,國民政府以撤退代替了防守,以避戰和保存實力代替了積極尋找殲敵戰機。此種戰術對於避開日軍鋒芒,保存國軍實力,堅持長期抗戰,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但避戰而不是決戰,撤退而不是進攻,對於鼓舞戰鬥士氣,激發民眾抗戰熱情,起到的卻是消極作用。更何況在撤退過程中,國軍組織混亂,軍紀不嚴明,使一係列有計劃的撤退變成了潰敗。潰兵淪為土匪,禍亂地方,嚴重損害了國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