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旗聞言狂喜,一把抓住我,“小米師傅,請指教。”
我左右一打量,撿了個橡膠瓶塞子,蘸了點怪物的血,在地上一筆一劃寫下了一個字。看見這個字,馬紅旗和我頭衝頭蹲著,一臉疑惑,“這也是個‘靈’字。”
這的確也是個“靈”字,隻不過是巫在上,下為水,最下麵才是山。
一個字有好幾種寫法,這在古中國文化裏是很常見的事,甚至在康熙編纂《康熙字典》以前,字可以隨意異化,隻要“字意”合適,就算沒見過這樣寫法的人也能認得出來。然而這兩個“靈”字卻不同,它們原本是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字,隻是後來逐漸統一,變成了一個字。
類似的例子在當代也還有很多,例如繁體字裏有四種“他”字,而簡體字裏隻有三個,繁體字裏寫作“吃麺”,而簡體字則直接用了臉麵的麵。
曾經在某個時段,這兩個“靈”字應該是同時存在,並行表達不同的意思,後來隨著文化變遷,被融合並替代了。
一個字既然存在,肯定有它的意義,據我外公說,山在下的“靈”字隻出現在“靈山”這個詞上。而山在上的靈字,則更特殊,它代表著一個人……
說到這,我看著馬紅旗的眼睛,說下了一個我倆都萬分熟悉的名字,“巫姑。”
馬紅旗如遭雷擊,眼睛瞪得老大,不敢置信看著我,“竟有這種說法?!”
我點了點頭,說:“這一點應該是錯不了的,靈山十巫有九男一女,唯有巫女巫姑被稱為‘靈巫’,從前我還不明白這個代表巫姑的‘靈’字為什麽要這麽寫,現在看來,原來竟然是這樣……”
說話的時候,我指了指頭頂,馬紅旗順著我手指抬頭看了眼,思索著,神情越來越震驚。
我繼續說:“看看我們現在身處的位置,不正是山下有水?不出意外,水下有巫,八成就是這位被稱作女神的靈巫——巫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