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昭特意提到的“晉陽”,即是山西重鎮太原。
乾佑三年,年輕的後漢隱帝劉承佑自己作死,先是把重將郭威留在開封的家人滅了門,接著又派遣使者想要弄死在外領兵作戰的郭威。
郭威不得不起兵造反,一舉攻了開封,就此滅亡了五代中的“後漢”,自己開基稱帝,建立了後周。
其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時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據河東十二州,以太原為都城稱帝,延用後漢的國號與年號,也即是所謂的“北漢”。
作為後漢的餘孽,北漢與後周自然就是一對天生的死對頭,不掐死對方不算完。
迫於後周的強大威脅,北漢剛立國就倒向了遼國契丹人。
後周顯德元年,後周太祖郭威養子郭榮,也即周世宗柴榮剛剛繼位,北漢便結聯契丹,一起聯兵南下。
周世宗柴榮親自統帥禁軍迎戰,趙德昭的皇帝老爹趙匡胤,當時是周世宗柴榮麾下大將,親身參與了這一場血戰,他率領兩千人隨同柴榮衝鋒,最終一舉擊潰了北漢大軍。
隨後,後周軍隊趁勝進軍,重兵圍困太原城,時間長達月餘。
但是太原城牆堅厚高大,又是依著山勢而建,地勢十分險要,最終還是沒能攻克。
其後大宋代周而興,後周與北漢的死對頭關係,也在大宋與北漢之間延續下來。
在大宋君臣眼裏,北漢小朝廷這一小撮前朝的前朝餘孽,便如同一根肉中之刺,不把它拔掉渾身都不自在,更別說它還與北方勁敵契丹的沆瀣一氣,這個就更不能忍了。
而從乾佑三年至今,已經二十多年過去了,北漢雖然國勢日益窘迫,但它就好像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仍然頑固地盤據在河東,所憑借的正是易守難攻的雄城太原。
在原本的曆史上,太原城直到趙光義繼位後,方才領兵攻克,但緊接著便被遼軍在高梁河打得全軍覆沒,以致於趙光義趴在一輛驢車上狂奔千裏,方才驚險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