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勇偉等前衛的科學家們設想的人類進化路線圖主要有四大步驟。
第一步,在矽基尚不能“創造性思維”時,進化為“碳—矽基”新人類。
將人的大腦獨立出來,擺脫身體束縛,與矽基結合,整合碳基的創造性思維與矽基的記憶、計算功能。
實現這一步,“碳—矽基”新人類將推動科技跨躍式精進。
第二步,當“碳—矽基”新人類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可實現在純“矽基”上進行“創造性思維”。
這個階段,“碳—矽基”新人類將會選擇擺脫碳基,進化為純矽基。
那時,肉體人類將徹底被取代,純矽基承載的意識,可稱之為“矽基意識”。
第三步,“矽基意識”勢必繼續推進意識進化,對科技的理解、對世界的認知將達到人類無法想像的高度。
與此同時,“矽基意識”將不斷發現新的更好載體,發展成為更加強大的一個甚至多個“某基意識”。
第四步,進化到最後,意識將徹底擺脫對載體的依賴,進化為無載體的純意識態。
純意識態,將達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水平!
人機交互試驗的目的,難道是想實現上述“進化路線圖”的第一步,由純碳基人類進化為“碳—矽基”新人類?
相較於熊勇偉院士的天馬行空,李爽、汪國慶兩位院士的研討方向要切合現實得多。
他們思考的是:假如“失腦”是“人為竊取”,那麽,查明竊取手段,即,“竊賊”如何把握時機於無形之中做到無創取腦?這對於案件偵察才具有現實意義。
設身處地站在“竊賊”角色思考,需要解決3個問題:
首要問題是“時機”。
人類停止呼吸,大腦缺氧,腦幹通常在10分鍾內就會死亡,從而達到臨**的死亡條件。
但為穩妥起見,臨床醫生通常並不會在這個時候立即宣告死亡,而會再作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