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春,河南洛陽,第三看守所。
頹廢的董爺蹲坐在一間牢房的牆角處,目光呆滯的望著印滿汙水水漬的天花板,巴掌大的窗戶外,是陽光明媚的上午。
他想起前年秋季,想起了黃冶村,想起了那八件真假難辨的唐三彩珍品。
唐三彩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製作工藝極其複雜。製作一件新的器物,先後要經過做模、製胎、素燒、施釉、釉燒和開臉六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必須精雕細琢,力求精準無誤。
傳承的力量真的很強大,強大到關注了到了每一個細節。得到幾世傳承的錢益,不僅承襲了先輩的高超的技藝,更繼承了他們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風格。
“光有圖樣是不夠的,我還要看到真品!”這是錢益的基本要求。
真品是有的,都在省市的博物館。隻是董爺要做的這幾個不是孤品就是殘品,隻有搞研究的人員才能看到。這或許對於其它人來說有些難度,但對於董爺來說不費吹灰之力,他的許多同學如今成了這個行業的泰山北鬥,更有一些本身就是這些博物館的領導。
在董爺的協調下,錢益往來於博物館和作坊之間,他用鉛筆描繪出那真品的外形輪廓,用鋼筆記錄下真品所表現出的神韻和氣魄,再回到作坊裏拉坯、製胎,做好了又去與博物館的真品進行對比,如此反複,直到他滿意為止。
整整三個月時間,錢益才做出了三十個合格的毛坯,再經過素燒、施釉、釉燒和開臉,拿到手成品的隻有八件。
馬三對製作唐三彩的興趣不大,卻對博物館的各種文物情有獨鍾。每當錢益去博物館時,他都緊緊跟在身後。到了博物館,他不看唐三彩,而且四處看,到處瞧,像個進了皇宮的乞丐。
當然馬三也自己的任務,那就是去唐墓中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