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國子監?
蕭景雲微微皺眉,魏朝忠再次拋來橄欖枝,蕭景雲沒有任何的意動,相反卻生出很多想法。
盡管說進國子監,能接觸到更多的人,特別是國子監的教育資源、師資配比,更是大魏最頂尖的存在。
比地方上的府學、縣學,亦或冊封的72家書院,要強太多了。
能去國子監進修,就代表著一隻腳,邁進了大魏仕途。
倘若有相應機緣,是能不參加科舉就授予職官的。
入國子監進修者統稱為監生,通常分為: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
大魏開國之初,天下百廢待興,以監生身份,而出任中央或地方大員者數不勝數,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現象也越來越少了。
盡管說這個概率減小,但是並不代表沒有機會。
當然對現在的大魏官場,以科舉簡拔的文官群體,是普遍鄙視以監生為官者,私底下更稱之為幸臣。
不管是在什麽地方,鄙視鏈皆是存在的,圈子與圈子間,自有圈子間,這些都是免不了存在的。
馬車內很安靜。
看來這個蕭景雲,跟幹爹預想的一樣,是不打算領情,對進國子監一事,想的是比較多的。
金忠臉上的表情不變,心裏卻嘀咕起來。
不過人家的確有這個底氣拒絕。
想到這裏,金忠不由得心生感慨。
姑且不提在金陵城,受一場秦淮河文會影響,產生多大的風波。
單單是在蘇州這邊。
一場府試,一場院試,期間夾雜些別的事情,就蕭景雲的種種表現,都叫金忠覺得刮目相看。
頂著林家贅婿的名號,遭受那般多的非議和質疑,換做是尋常人,這個心態早就崩潰了。
可是人家蕭景雲呢?
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這就非常不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