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數量少一些,在車上趕出來的。實在抱歉。。。)
熾白色的燈光,照亮了圖紙上的每一根線條。讓瓦斯勒清楚無誤看明白其中細節的同時,內心也產生出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驚濤駭浪。
“這,這怎麽可能?”
紙麵上的線條圖像,是一台A3型多變向引擎。這是地球聯邦及泛聯合軍絕大多數小型貨運飛船的心髒。其中,總共有九個部件的安裝或者裝配出現了錯誤。按照瓦斯勒的作業要求,必須從這副引擎圖紙上找出三處誤差並進行修改。
眼前的紙麵右側,整齊羅列著九項從引擎內部構造圖裏找出的錯誤,修改方案與詳細數據以圖表的形式,順序排列在各個誤點末尾。不過,這並不是讓瓦斯勒覺得驚訝的真正原因。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圖紙中央,一條用鉛筆勾勒,並且在旁邊注以文字說明,長度大約為二十厘米左右的“U”形曲管上。
作為機械學院的教授,瓦斯勒對於地球聯邦各種型號戰艦、飛船的引擎內部構造都很清楚。A3多變向引擎是很多貨運飛船的通用零部件。從最普通的小型駁船,到龐大的星際貨輪,均以這種常規動力引擎充當主要或者輔助驅動器。人類對於無窮無盡宇宙的強烈好奇心,促使動能科技在最近五十年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多變向引擎也從最初的單一型號,衍生出不同功用的近十餘個種類。但就材質和具體構造而言,其實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套用某個機械權威的話來說————“多變向引擎的未來發展空間,已經被徹底挖掘幹淨。隻有核聚變與微子動力係統,才是人類征服宇宙的真正依靠。”
蒸汽時代的人類,恐怕根本無法相信燃氣輪機的強大動力。同樣,生活在二十世紀的人類,也無法想象石油資源枯竭之後,利用各種新型能源進行相互轉換、運用的多變向引擎,將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何等巨大的影響?然而,權威的話並非危言聳聽,在不斷飛躍的科技催化作用下,多變向引擎的潛在能力的確已經挖掘殆盡。它們的生命力,也許還可以延續二十至五十年。但在那之後,卻必須讓位於逐步小型化、民用化的離子、光子,甚至是量子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