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易頓了頓,繼續道,“其實種植糧食可以同養殖場一樣,實現規模化集約式種植。京畿周邊荒廢的土地甚多,可以實現這種種植。才是解決京師缺糧的根本途徑。”
黃佑眼睛一亮,催促道,“快說說,怎麽個種植方式!”
“農場!”楊易借用後世的農場耕作方式,“我大明主要耕作方式是小農模式,自己耕作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效率低下。而下官提出的農場,就是將農林牧漁統一規劃建設即為農場。統一建立完善的灌溉係統,合理分配土地耕作。建水庫,可以養魚,可以灌溉。山區可以種果樹,放牧牛羊,稻田裏養魚蝦,收獲後的稻草可以做牛羊的飼料,牛羊的糞便可以糞肥田地。雇傭流民可以減少流民作亂,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降低成本。這樣可以效益最大化。在同樣的土地上實現更多收獲。”
黃佑聽得出神。
楊易繼續道,“農場不止是生產糧食,豬牛羊可以一起生產。產出的糧食,雞鴨牛羊可以就近供應京城,降低京城的物價,減少對漕運的依賴。如果朝廷有條件自己辦農場,那麽所有收獲皆歸朝廷。如果朝廷辦不了,可以以土地入股,同農場主分獲收益。下官相信,隻要京畿周圍多辦幾個大型農場,必然能解京師之苦。”
黃佑又問了些相關問題,楊易一一解答。
“聽爾一席話,老夫茅塞頓開。”黃佑撫掌道,“京畿受韃子肆虐,很多土地荒蕪。倒是不缺土地。但事關朝廷大策,老夫要回去奏明聖上。不過,老夫以為此策甚妙。”黃佑呷口茶,繼續道,“此策固然好,但尚需時日。遠水不解近渴。馬上到年關了,京師百姓盼望著過年呢!楊百戶就辛苦一下,隨老夫去趟京師。”
黃有發不淡定了,見黃佑“賊心不死”,再次強調道,“郎中大人,楊百戶的軍籍是在我雙山鎮的,按朝廷規定,是不能隨意離開軍籍所在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