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思甲舉了一個例子。幾乎是一個很冷門的知識。
大概是在16世紀的法國小村莊,曾經發生過一起多名女性的受迫害事件。村子中的許多女人們,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多次夢到自己的被男性侵犯。之後,村中的神仆人員在調查過程中——大抵是采用了某種反催眠的手法,通過調查這些女性的夢境,發現她們在夢中所見的男人,竟然是同一個。
“集體受迫害妄想症?”皇甫明不知岑思甲舉例的目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這能說明什麽?”
“按照心理學成因來說,每個人的夢境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麽還會出現很多人夢到同一個場景或是同一個人的情況呢?”岑思甲反問他道。
皇甫明聳聳肩,說道:“我哪知道?也許是那個男人真的侵犯過這些人。而在古代,女人對於自己的貞操都是看得很重的。有些話難以出口,就隻能謊稱夢中見到,借此來控訴那個人。”
“完全不是。”岑思甲毫不客氣地打斷道,“實際上人的夢境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會互相影響。”
“做夢還會影響到別人?”皇甫明頓時有一種岑思甲說的都是天方夜譚的感覺。
“大腦活動現象你明白麽?”岑思甲解釋道:“大腦是無數神經元的集合體。這些神經元相互之間的生物電脈衝過程,就組成了大腦思維活動。而電的脈衝產生電磁波。腦細胞生物放電則產生腦電波。腦電波是人腦活動時的標尺,四種腦電波δ、θ、α、β,分別對應著人在昏睡、精神失常、清醒以及亢奮狀態下的腦部活動情況。那麽大腦在昏睡情況下的臆夢行為,當然會產生大量的δ腦電波。”
岑思甲的闡述,在皇甫明看來,那就像是某種形式的炫耀。他覺得這滑稽不堪,和科學最沒有交集的驅魔師,現在竟然和他說起了科學。更讓他哭笑不得的是,岑思甲說的有理有據,他竟然還覺得頗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