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著兩份雜誌進入配備的車內,在司機開車的時候,翻開自己的《自然》雜誌。剛剛進入目錄,他就見到了一個很吸引自己注意力的題目——《論單體主機的可行性即納米級中央處理器的開發與應用》。
自從出獄之後,周小同一直關注著科學界最尖端的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這一方麵的。
納米級處理器並不是最前沿的話題,至少在很多國家的實驗室當中已經可以製造出來,可是由於種種的原因,限製了納米級中央處理器在工業生產上的大規模應用,哪怕是作為羲和的主機的天河三號超級計算機,也采用的是微米級別的處理器。
所以,如果一旦有人能夠成功讓納米處理器廣泛應用,那麽計算機領域將會再一次發生變革。
周小同立刻翻開雜誌,用最快的時間將其瀏覽了一遍。
文章大意是說,作者研究出來一款與眾不同的納米級中央處理器,可以在原子共振的配合之下,將其鑲嵌進入極小的物體,甚至是活體細胞當中,然後利用成千上萬的納米級中央處理器組成集群,形成區域性的雲計算,再一次加快計算機的運行能力。在文章中,作者也提及到,這種技術的最終目標,就是使得超級計算機的體積變得更加狹小,成為可移動的終端。
要知道以目前的技術,哪怕是羲和的真身,也是極為龐大的,故而不得不安置在大慶冰雪樂園的地底深處。如果這種技術研究到最後,那麽可移動的人工智能,就會活生生出現在人類社會。
看完這篇文章,周小同停頓了片刻,隨即再次翻回去,看作者給出的數據以及圖文詳解。
等第二次閱讀完畢,他在心中讚歎這個作者的天縱之才。當微米級處理器還是世界主流的時候,突然出現一款可以直接應用於工業生產的納米級處理器,這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引領世界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