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水匯成漆黑的漩渦,滔滔流淌。
三月下旬,深夜的河水依然冰冷。即便穿著潛水服,在水裏待久了也凍得夠嗆,骨頭都發麻。
以前可沒這麽不中用——田島善三心想。
想當年,哪怕是更冷的時候,他也能在水裏待上好幾個小時,都不用穿潛水服。不過那都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時的田島還不到四十。
如今,卻已是花甲之年。
其實骨頭的麻木與水溫的關係不大,體力的衰減才是主因。
夜已過半。
暗黑的天空下起蒙蒙細雨。不,這個“下”字用得並不貼切。因為蒙蒙細雨是靜靜飄落的,如霧靄一般悄無聲息。
此處是酒匂川的河口。
大海近在眼前。
海浪撞上被推向漆黑汪洋的滔滔河水,激起一陣陣低沉的回響。甚至可以分辨出碎石被海浪卷起的聲音。
漲潮時分。
來自汪洋的海水在推力的作用下逆流而上。
田島善三站在齊腰深的水中,觀察漁網的狀態。
眼前的漁網呈袋狀,固定在打入河床的木樁之間,開口對著大海,在海水的推動下朝上遊鼓起。
網眼偏細,但不至於太細,否則很容易被漲潮的推力撕碎。
田島想用這張網捕撈的小魚比鱂魚還細。
他的目標是鰻魚的幼體,俗稱“白子鰻”。通體晶瑩透白,全長五厘米左右。
鰻魚的產卵地不在河裏,而在熱帶的深海。
鮭魚和香魚是在河流中孵化,順流而下來到海裏,長大後再逆流而上,回到河中。
但鰻魚不然——
鰻魚的魚卵在深海中孵化成柳葉鰻(Leptocephalus),乘著黑潮[1],朝陸地進發。抵達河口時,它們便發育出了鰻魚特有的細長身軀,乘著上漲的潮水,成群結隊逆流而上。
白子鰻進入淡水區的時間為十二月至次年五月,二月至三月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