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級要求,淮安市公安係統在縣區公安局試行“末位淘汰製”。每個縣局或區公安分局成建製的單位,到了年底進行百分考評,得分最少的人淘汰出單位。淘汰下來的,打起背包,到市局辦的警校學習一年,學習考試及格後,回縣局或區分局重新分配工作。再好的單位也是會有最後一名的呀!這對淘汰下來的民警實在有些不公。各分局、縣局刑警隊都有刑警淘汰下來,而且都是年輕人。年輕人才到警隊剛走上工作崗位,從人情世故和工作擔當上講,最後一名不是他們又能是誰。
刑警大隊長蔣運開發了個慈悲——他提議他的刑警大隊臨時擴編了一個青年民警實習中隊五中隊,把區分局淘汰的刑警全收到這個隊裏來。五中隊中隊長就是胡寶寶。各分局來的末位淘汰來的年輕刑警,在五中隊實習鍛煉一年後回原單位。這樣,不叫淘汰叫實習,聽起來好聽,年輕人麵子上也過得去。這些年輕刑警打心眼裏感激蔣運開。
不過感激隻是感激,如何才能保證這些“敗軍之兵”打個翻身仗,讓他們真正體麵地回到原工作崗位,這是伍川萍作為教導員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首先是這些人不要出問題。她聘任邢春妮作為警風監督員兼編外指導員,對五中隊加強監督。
監督,講講是容易的,如何能真正監督起來呢?如何能讓一群年輕警察聽一個外來人的“管教”呢,伍川萍與邢春妮也認真動了一番腦子。
邢春妮的做法是,為年輕刑警們舉辦新聞寫作係列講座。上與本職工作無關的新聞寫作課,這能行?伍川萍心裏有些打鼓。開班第一天,她親自到場坐鎮主持。
“各位,在正式講課前,我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請問,一個人在單位裏什麽情況下提拔得比較快呢?”
這個問題很形式化,但卻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中國人一直是講奉獻的,講做革命螺絲釘的,每個人隻有埋頭苦幹等領導來提拔的分,沒有人去想如何快點提拔的事。老實說,在那個年代,這麽想也是違反了大公無私的革命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