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九年(1870)九月三十日,漕運總督張之萬的官船隊,在一聲號炮響後,風帆緩緩升起,依次離開了淮安府西門的禦碼頭,沿著大運河向南而去。
蜿蜒好幾裏哪,十幾條船上,兵丁林立,軍旗飄飄,那個氣派!但船隊走得很慢。
不是風力的問題。風正順著呢。是張之萬的心情問題。
兩個月前,即七月二十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被人刺殺。他可是年輕的高幹、老佛爺慈禧太後的大紅人喲。老佛爺下旨,由江寧將軍兼南洋通商商務大臣魁玉代理兩江總督,與漕運總督張之萬主審此案。
一個頭有兩個大呀。七月二十五日,在夢中,張之萬曾做了個夢,夢中馬新貽神色慘澹,來到他的漕運總督府,站在他麵前,久久默然,最後說了一句:“吾事專托同年。”說罷離去。第二天,馬新貽即被刺。又過兩個月,審理馬新貽之案的差事就落到自己頭上,這不是很蹊蹺嗎?
事情反常必有妖,而這是一個帶了血的案子,凶險萬分是必然的,自家性命或係於未來的刺客,或係於老佛爺的喜怒,這更是一個難測的玄機。這是他不願接這個差事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不願與魁玉共事。此人係滿人,為人耿直是誇讚他,說他不諳官場之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才是實情。但滿人哪,再沒有本事,都是大權在手的,很剛愎自用的,處理不好關係,後果很嚴重的。
好了,為了講好這個故事,分幾個層次講,一是張之萬是誰。二是魁玉是誰。然後我們再去破馬新貽或說去審理馬新貽的案件。
張之萬
張之萬,陌生的名字。是的。萬事靠聯想,我們聯想一下,立即就可以覺得他的名字如雷貫耳了。
張之洞聽說過沒有?張之洞在晚清大名鼎鼎。他任過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代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