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娥在家裏創辦學校的消息傳出去後,九疑源村及周邊村莊的適齡兒童紛紛前來求學。
隨著學生的增加,加上來讀書的人年齡結構參差不一,龜田宏—跟王滿娥商量,決定根據年齡大小將前來讀書的人分開:15歲以上的白天在家裏勞作,晚上來讀書識字;15歲以下的白天來上課,晚上回家裏自學。
王滿娥覺得龜田宏一的主意不錯,於是按照他的意思去辦,分白天和夜晚兩班製教學,這樣既可以緩解學生過多、班級過大、同一堂課因學生年齡結構參差不一而無法統一教學的壓力,又可以讓年齡超大的人白天幹農活,晚上來讀書識字,達到識字、務農兩不誤的效果。
然而,盡管這樣,王滿娥所辦的學校依然困難重重。因為晚上讀書不影響成年人幹農活,於是,九疑源村的男女老少早早地吃完晚飯,紛紛拿著桐油燈來王滿娥家裏等候,都想跟著王滿娥讀書識字,因而,王滿娥家那狹小的吊腳樓每天晚上都人滿為患,站的站坐的坐,擠得整個堂屋邁不開腳步。
龜田宏一見晚上前來讀書識字的人越來越多,心想,何不向村支兩委、公社黨委申請,建一所學校專門接受那些想獲得知識的人來讀書識字呢?龜田宏—將自己的想法跟王滿娥商量,王滿娥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決定向公社黨委申請修建學校。
九疑山公社黨委書記陶社群接到王滿娥申請建學校的報告後,十分重視,當天爬了五十多裏山路,親自到九疑源村調查了解情況。當陶社群看到王滿娥家門前白天擺滿桌子凳板,整塊空坪都坐滿學生跟著她讀書識字,晚上村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紛紛提著桐油燈來她家讀書識字時,陶書記深受感動,當即表態,公社黨委撥五百元專款,支持九疑源村建學校。
陶書記雖然讀書不多,但他深知知識的重要,不僅積極籌集資金支持九疑源村建學校,而且還親自上陣為學校選址、規劃、清基,九疑源村的村民看見公社黨委書記都親自上陣幫忙建學校,紛紛丟掉手中的農活,自覺加入到村小學的建設中來,義務為修建學校出工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