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的地下古墓,赫然出現了這些真人一樣的木俑,每一個人都感到驚駭不已。
一陽道人拿起了手電筒,走到一具木俑前仔細觀瞧了好一陣兒。
我們誰都沒有說話,不敢打擾他。
約摸過了五六分鍾之後,一陽道人才緩緩直起身子說道:“一九,聽聞本地有一種傀儡戲,是嗎?”
我一愣,不知為什麽他要問起這個,隻好答道:“是,叫杖頭木偶戲,是湘西內扡子木偶的一種。”
範胖子一聽我這麽說,連連點頭:“沒錯沒錯,我小的時候還看過呢,想去學來著,可惜我爹不讓。”
“嗬嗬……”一陽道人忽然笑了笑,“幸虧你沒有去學呀,你要是學了,今天就得跪在這兒,叩見祖師爺了。”
“師公,什麽意思啊?”範胖子不解。
一陽道人說道:“傀儡戲,其實自古有之,當地的杖頭木偶,其起源便是我們眼前的這些木俑了。”
我心裏納悶兒:杖頭木偶戲,我從小看過不下三五十回,表演風格幽默風趣,常常令人捧腹,怎麽會和這些詭異的木俑聯係在一起呢?
一陽道人看穿了我的疑惑,他說道:“中華文化傳承千載,為求適應時局,其中絕大部分都已經發生了演變。比如說,過去家裏老人都會提前備下壽材;現在呢,要是家裏的院子停放著一口壽材,反被人們視為不吉利。”
“您說的這些我們明白,但是這木俑和木偶戲是兩回事吧?”
“不然,這些木俑是作為了陪葬之物存在。古人有雲:俑,偶人也,有麵目機發,有似於生人。過去的權貴,常有木俑殉葬。但尋常百姓哪有這種待遇,所以後來人便雕刻了木偶才代替,好讓普通人家也能有這樣的待遇。”
一陽道人緩緩踱了兩步,接著說道:“《唐書》有言: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於嘉會。可見,這本來就是喪事用到的,隻是後來才作為了慶典娛樂的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