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胄龍脈

第五章 一流風水師

中國古代的聖賢們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由三部分組成,即氣、數和象,三者共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信息。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

《周易·係辭》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亦無所不在。

古代聖賢們認為世間萬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稱之為五行。而易經和佛經上所說的人體身上的精、氣、神,則為三元。所謂“五行成萬物,三元定真身”,就是講解人與自然微妙關係。

研究玄學的先人將五行又稱為玄、道、元、一、水;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一,是因為一為自然數之始;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源於水。

風水學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識及科技進步不斷充實完善,由於認識偏重之差,形成了眾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兩大宗派:一種是形勢宗,因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巒,諸如:“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所以又稱形法,巒頭,三合;另一種是理氣宗,因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諸如:陰陽五行、幹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風、三元運氣等,所以又稱三元,理法。

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勢,論斷於陰陽、五行生克之理,即以巒頭為重,諸如:晉人郭璞《葬經》;元明以後,注重天心合運,以理氣為重,效地法天,諸如:邵雍“卦氣運會”之說盛極。

中國風水學中“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此外,還有“日法”用於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符鎮法”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的措施。中國風水學按照應用對象:又分陽宅風水,即陽宅相法,專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擇址布形;陰宅風水,即陰宅葬法,專司死者的陵墓墳家的擇址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