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無法結束的恐怖

第44章 又一對CP

昨天我采用的就是是三十六計之中的第三計“借刀殺人”,也是使用率最高的一計,多見於古代戰爭、權利鬥爭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在現代軍 事、商業以及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出現,比如製造謠言來等手段來害人,所以一般引用時都帶有貶義。

“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麵,借別人的手去害人,主要形容善於利用第三者或者外界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出自明明代戲劇《三祝記·造陷》。

關於“借刀殺人”的典故有:

子貢借“刀”救魯

春秋末期,齊簡公興兵伐魯,此時的魯國實力不敵,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提議:“如今隻有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

於是子貢來到齊國,以“憂在內者攻其強”(憂患來自於內部的對手,就應該攻擊強大的敵國,借其手來除掉自己的對手)的道理說服了當時蓄謀篡位,欲鏟除異己的齊相田常。

攻打吳國,因田常怕師出無名,子貢又趕到吳國,成功說服吳王之後再來到越國,再次說服越國,派兵隨吳伐齊。但是他知道吳王好戰,等戰勝齊國之後,定會對魯國不利。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吳國伐齊成功,必定轉而攻晉,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大敗齊國(其中包括艾陵之戰)。夫差大獲勝之後,果然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但是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了吳軍,搓了吳國的銳氣,也使得魯國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袁崇煥之死

崇禎二年(1629年),金軍入關,袁崇煥得知後急忙率兵護衛京師,經過一番苦戰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但是當時朝內黨派鬥爭激烈,容不得袁崇煥這樣的人。

後金主皇太極覺察到內部的鬥爭,施離間計,密派人用重金賄賂明廷的宦官,到處散播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金軍是袁崇煥故意放進入關的謠言,魏忠賢遺黨也開始大肆行動,偽造證據,顛倒黑白,混淆視聽,不斷的攻擊袁崇煥,崇禎的態度也因此而改變,終於於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處死。悲哉!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