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星河世紀

第六十八章 徐銘策論 中

“長平之戰,趙軍與秦軍互有小規模的戰鬥,這些勝負都影響不了戰局,雙方都在各自的陣地修築堡壘要塞。廉頗的避戰還是白起不停的引誘趙軍出戰,雙方將領都明白他們所處的地勢有一個特點,就是誰先出手則誰失地利,誰後手則誰得地利。

這就是後來的趙括出兵攻打秦軍時,被白起包餃子的原因。假使強大的秦軍率先的發動進攻,那麽秦軍與趙軍所麵臨的局勢則要調轉過來,趙軍包秦軍的餃子。

一場接觸戰最終發展為消耗戰,皆因對戰的雙方都不想失地利。趙軍想要獲勝則不能放棄地利去主動進攻秦軍,而要讓秦軍放棄自己的地利主動的發動攻擊。秦軍想要獲勝,則他需要趙軍放棄地利主動的攻擊他。

長平之戰的結果自然不需要過多闡明。

從交戰開始雙方不停的往戰場加碼,以至於發展到最後,這變成秦趙雙方都輸不起的決戰。秦趙雙方皆為大國,長平之戰贏了,對於趙國而言得上黨地區,並且恢複三晉將秦國困在函穀關的形式,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時間將更往後延展,秦國取勝,則掃平東廚函穀關的最後一個屏障,之後的戰國進入了尾聲,為始皇帝橫掃六國奠定了最後的基礎。

戰爭的勝負對於交戰雙方而言其意義不言而喻,堅持修築營壘,避戰不出的廉頗為何最後換成了紙上談兵的趙括了呢,最後趙軍出戰,四十萬趙軍被坑殺,秦軍長平之戰獲勝,戰國時代進入最後的尾聲。

原因很簡單,前線將領雙方都知道,誰出戰誰不利,因此都希望由對方率先發動決戰,自己獲得地利。但是君王卻不是這麽想的,數十萬的大軍押注前線,這對於國家國力的消耗都是巨量,誰為兩軍交戰買單呢?秦國與趙國,秦趙雙方都會承受戰爭每日千金的巨量消耗。

這場戰爭表麵上是秦軍與趙軍幾十萬大軍的殊死對決,實則是秦國與趙國國力的較量,比的就是究竟誰能耗得過誰,誰能耗到最後則誰可以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