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韓東時護送糧隊北上,大破墨哈部族,整個關中再沒有出現一支成規模的突厥騎兵。
許多地方官員和百姓,自然而然地把部分功勞歸結到韓東時的頭上,短時間內,韓東時在民間聲望大漲。
之前,關中各州的官員是因為韓東時安定災情有功,襯托之下顯得自己無能。
但過去這麽長的時間,靠著韓東時連續進行的高產作物,災情已經順利平複,疫情也很快打壓下去,沒有形成規模。
這本來就不是什麽根本性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也不至於把那點兒嫉恨一直掛在心上,於是,憑著抗擊突厥的名聲,大家對韓東時的印象竟然大為改觀。
當然了,其中也有許多“雜聲”。
最主要的就是裴寂等朝廷大員的門生們,受到上頭暗示,依然采取對韓東時敵視的態度,四下散播關於藍田的種種謠言。
好在現在還要麵臨北方大敵,他們也不敢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韓東時集三州之力,已經開始向北疆進行糧草轉運,雖然中途也受到少量敵騎的襲擾,但大體上都安然抵達了北疆大營。
這下子,就連朝廷中看他不順眼的官員也不能否定韓東時的辦事能力。
他們可不敢放大話,說任何人坐到韓東時的位子上都能勝任。
且不說韓東時剛剛才受陛下之命上任刺史,在極短的時間內整合三州之力。
但是以弱勢兵力打敗突厥鐵騎,就不是任何文臣都有這樣的膽略和能力的。
突厥人可不是什麽善男信女,知道大唐正在往北方運糧還幹看著。
他們之所以不敢有大的動作,正是因為韓東時打下來的威名。
“嘿,沒想到突厥人也有害怕的一天啊,依我看,在他們搞清楚燧火槍的奧秘之前,是不敢輕易侵入關中之地了。”
突厥雖然兵多將廣,號稱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但因為吉利可汗在草原上的威信有限,他們能糾集起來大規模南侵的騎兵並沒有那麽多。